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珠海市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10:56:16  浏览:89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珠海市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珠海市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定的通知


珠府〔2005〕87号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珠海市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珠海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珠海市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责任,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单位,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社会组织;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有依法落实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
本规定所称单位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本规定所称单位法定代表人包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三条 单位应当依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接受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下列管理工作:
(一)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或者计划生育协议书。
(二)接受计划生育工作指导、监督和考核。
(三)如实上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资料、数据。
(四)参加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活动。
(五)完成其他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第四条 单位应当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或者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保障必要的计划生育工作经费。
第五条 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制度,确保本单位职工依法实行计划生育。
本规定所称职工泛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
第六条 单位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议事日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不断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第七条 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做好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和个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档案,准确、及时地统计上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查验新录用人员(包括临时用工)的有关计划生育证明,督促落实避孕节育和其他计划生育管理措施。
第八条 单位与建立承包、租赁、劳动关系的单位以及个人,应当依法签订计划生育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应当明确生育、避孕节育、孕情检查,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奖励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第九条 对下列情况的已婚育龄职工,单位应当实行重点管理,并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一)再婚、长休、病休、长期外派和夫妻一方是农村居民(农业户口)的人员。
(二)夫妻双方均属农村居民(农业户口),只生育一个子女是女孩,但一方是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录用的人员。
(三)其他重点人员。
第十条 对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而离开单位的职工,从离开之日起30日内,单位应当将其婚育情况通知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镇级以上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并办理有关计划生育档案的交接。
申请破产的国有企业在清算期间,由破产清算机构负责将该企业职工的婚育情况及有关档案资料统一造册移交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第十一条 有关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在办理评先选优、提拔任用等相关事项时,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到所在地或现居住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办理计划生育证明。
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协同属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育龄职工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和指导,组织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引导职工采取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并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十三条 单位应当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本市规定的下列计划生育奖励和待遇:
(一)职工晚婚、晚育、哺乳、接受节育手术休假待遇和工资、奖金待遇。
(二)对属于独生子女父母的职工,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当月起至其子女14周岁止,依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
(三)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没有生育只收养一个子女的职工,以及无子女或者因独生子女死亡造成无子女的职工,退休时按照规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者生活补助。
(四)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办理生育保险、落实职工计划生育手术治疗期间的工资、奖金并报销节育手术并发症治疗有关费用。
(五)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在我市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免费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按照有关规定为其支付超出免费结算标准部分的费用。
(六)《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本市规定的其他奖励和待遇。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在评选先进集体、授予个人荣誉称号和确定综合性奖励,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等方面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
单位应当协助配合所在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违反计划生育的职工进行处理,配合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对其超生职工给予行政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对超生人员,从相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有关单位在五年内不得予以招工、录(聘)用。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岗位津贴和待遇,对模范实行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实行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年度考核制度,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情况的重要依据。对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的单位,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通报表彰,并按照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书或者协议书的规定兑现奖励;对未完成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有关部门在综合性先进的评选中取消其评选资格,并按照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书或者协议书的规定给予处理。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把单位法定代表人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情况纳入对该单位的综合考核内容,把单位法定代表人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列入工作实绩进行考评,在综合性先进评比中应当征求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有关单位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实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离任审核制度。对往年政策外出生瞒报、漏报被查处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追究当时单位法定代表人行政责任,追回已享受的物质奖励并纳入当年目标责任考核。情节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珠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区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府〔2006〕116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遗体捐献工作,发展医学科学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遗体捐献、接受和利用及其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全部或其部分(如可供移植的器官、角膜等)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捐献遗体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一致同意将其遗体全部或其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近亲属是指:父母、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其他监护人。

  遗体捐献人指定并委托的执行人,可以是捐献人的近亲属或在工作、生活上有密切关系的其他自然人,也可以是捐献人生前所在单位、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养老机构或其他有关单位。

  第四条 遗体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捐献的遗体只能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需要。

  第五条 捐献人捐献遗体的意愿、行为和遗体尊严应当受到社会尊重和法律保护。

  第六条 市、县级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遗体捐献工作。

  市、县级市(区)红十字会负责遗体捐献的日常工作。

  各级政府及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民政、司法、公安、财政、城管、老干部工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遗体捐献工作。

  市、县级市(区)红十字会成立遗体捐献志愿者委员会,协助开展相关工作。

  第七条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申请捐献遗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被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申请捐献遗体的,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第八条 捐献人捐献行为的意愿表示必须真实。

  捐献人生前自愿登记捐献遗体并办理登记手续的,其近亲属应当尊重捐献人的捐献意愿。

  第九条 市、县级市(区)红十字会是本市遗体捐献的登记机构(以下简称“登记机构”)。

  登记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地址、电话和工作时间。

  第十条 原则上,应由捐献人本人到登记机构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年迈体弱、行动不便者也可委托他人或要求登记机构上门办理遗体捐献手续。

  第十一条 登记机构应当告知捐献人有关遗体捐献的程序与事项,指导其正确填写《苏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并颁发《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

  登记表、纪念证、纪念卡由苏州市红十字会统一印制。

  第十二条 捐献人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时可以在登记表上注明遗体捐献的保密要求,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保密义务。

  第十三条 办理捐献登记手续后,捐献人可以要求变更登记内容或者撤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及时予以办理。

  市、县级市(区)红十字会及其遗体捐献志愿者委员会应与捐献人或执行人保持联系,了解关心捐献人身体情况。

  第十四条 遗体捐献接受单位(以下简称“接受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开展医学科研、教学业务能力的医学院校、医学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

  (二)有专门从事遗体接受工作的机构、人员和管理制度;

  (三)有与开展遗体接受工作相适应的设备、场地;

  (四)有开展相关工作的经费支持。

  第十五条 申请遗体捐献接受工作的单位,应当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受市红十字会委托后,才能开展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捐献人死亡后,执行人应当及时通知相应的接受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尊重捐献人的意愿,支持执行人履行义务。

  执行人因故不能执行的,可由捐献人生前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及时通知相应的接受单位。

  第十七条 因突发性因素导致死亡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发现死者是遗体捐献志愿者,应当及时通知执行人和相应的接受单位。

  第十八条 为保证所捐献遗体的安全卫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因患甲、乙类传染病而病故的病人遗体不列入捐献范畴。

  第十九条 接受单位收到通知后,应当依据有关方面出具的死亡证明,并核对执行人提供的《苏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或《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无误后及时接收遗体。

  第二十条 在接受、运送捐献的遗体时,公安、民政、城管以及相关物业管理等部门和单位应予配合,提供方便。

  第二十一条 接受单位接收遗体后,应出具接收遗体证明,并及时书面通知原登记机构。

  第二十二条 根据捐献人近亲属的要求,可为捐献人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接受单位组织医学生适时举行向遗体捐献人致默哀仪式,以表示对其崇敬与尊重。

  第二十三条 接受单位应当建立专门档案,完整记录遗体的利用情况。

  捐献人的近亲属或执行人有权向接受单位查询捐献人遗体的利用情况,被查询单位应当予以答复。

  第二十四条 利用完毕的遗体,由接受单位负责进行殡葬意义上的最终处理。

  第二十五条 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具备开展遗体组织器官移植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立眼角膜或其他组织器官库,卫生行政部门对其实行监管。

  接受器官或角膜捐献的医疗机构,在获得接收通知后,应即核对捐献人身份及器官或角膜捐献相关资料,摘取器官和角膜须在捐献人死亡后4~8小时内完成。

  第二十六条 从事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有关法律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遵守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尊重捐献人的人格尊严,实行规范、文明服务。

  第二十七条 鼓励遗体捐献行为,树立尊重捐献人的社会风尚。要为已经实现捐献的志愿者设立纪念标志物,镌刻其姓名,褒扬其行为。纪念标志物由苏州市红十字会与苏州市民政局联合设立。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积极配合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公益性宣传。

  第二十八条 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对在遗体捐献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除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以及法医鉴定科研机构因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需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遗体捐赠。

  严禁进行遗体买卖,严禁利用遗体进行商业性活动。

  在遗体捐献工作中,如违反相关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国家粮食局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国粮通[2004]3号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已经国家粮食局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特此通告。


附件: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

为规范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认定行为,依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申请
第一条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申请实行属地化管理。拟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应向所在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粮食类、油脂类代储资格须分别申请。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的企业分别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条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表格从国家粮食局政府网站(www.chinagrain.gov.cn)下载。
第三条 申请企业必须保证申请资料的真实完整。申请资料应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两者的内容和格式应一致。纸质文本应使用A4纸打印(总平面示意图除外)。电子文本应使用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申请系统制作。其中纸制文本一式四份,电子文本一份。
第四条 申请企业应配备专职的粮食保管、防治和检验人员,其数量应达到以下规定:
粮食类:2.5至5万吨(含2.5万吨,不含5万吨,下同)仓容,检验人员不少于 2 人,保管(含防治)人员不少于4人;5至10万吨仓容,检验人员不少于3 人,保管(含防治)人员不少于7人;10万吨以上仓容,检验人员不少于4 人,保管(含防治)人员不少于10人。
油脂类:0.3万吨至5万吨(含0.3万吨,不含5万吨,下同)容量,检验人员不少于2人,保管人员不少于2人; 5万吨以上容量,检验人员不少于3人,保管人员不少于3人。
第五条 同一企业不同库区仓房可以一并申请,同时必须在申请资料中详细说明库区间的距离和相关情况。
第六条 申请企业提供的数据应与国家粮食局年度仓储设施统计数据一致。如数据不一致或没有上报仓储设施统计数据的需说明理由。
第七条 申请企业的仓房条件、检测条件、粮仓设备条件由县级及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核定单位对核定结果负责。
第二章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受理核报
第八条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建立健全规范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受理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并向社会公布负责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受理工作的机构和联系方式。
第九条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对申请企业提交的资料审查后提出书面意见上报国家粮食局。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上报的资料应包括:
一、企业的全部申请资料,其中纸质文本一式三份,电子文本一份;
二、申请企业汇总表;
三、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建议授予或不授予的意见以及受理情况的说明;
四、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第十条 在《办法》施行之后,由于出现《办法》第三条规定的特殊条件,需要代储中央储备粮而又未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应在粮食入库后立即向国家粮食局备案。
第十一条 已经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有效期届满,如需延续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应在有效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提出延续申请。
第十二条 提出延续申请的企业应向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同时提交以下文件:
一、延续申请的报告;
二、中央储备粮存储记录;
三、企业仓储设施变化情况;
四、企业人员变化情况;
五、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第三章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审核
第十三条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受理工作于每年五月和十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开始后的10个工作日内进行。
第十四条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审核实行专家评审制度。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企业的申请资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是否授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建议后,报国家粮食局批准。
第十五条 国家粮食局建立由粮食储藏、粮食检验、粮库建设、仓储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库。组成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从专家库内抽取,评审委员会由不少于5人的单数组成。
第十六条 国家粮食局接到上报资料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的,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审核时间,但最长不能超过30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企业。
第十七条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审核实行公示制度。国家粮食局将审核结果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上公示,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申请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有义务对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和澄清。
第十九条 经审核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由国家粮食局发文认定,并颁发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相关信息同时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和其他指定媒体公布。
第二十条 经审核对决定不授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由国家粮食局正式函告申请企业并抄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
第二十一条 未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且对审核过程或结果有异议的企业,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章 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应在企业明显位置悬挂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当存储中央储备粮后,应在存储中央储备粮仓房的明显位置挂牌明示。挂牌的具体办法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制定。
第二十三条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应对承储中央储备粮的代储企业储存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并向国家粮食局和有关部门通报检查结果。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及时掌握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资格条件的变动情况,并及时向国家粮食局报告。
第二十四条 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资格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已不符合《办法》有关规定时,该企业应及时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以及国家粮食局报告。
第二十五条 被取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统一销毁。
第二十六条 取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遗失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证书后应及时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在指定的媒体上登载遗失声明,同时向国家粮食局提出补办证书的申请。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八条 以下附件为本细则的组成部分:
一、《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表(粮食类)》
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表(油脂类)》
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省级管理表》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由国家粮食局负责解释。